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考点预测
(一)
来源:中公教育 2017年3月9日
“双创”
报告原文:
“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校、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要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政策解读:
“双创”的意义和作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得到明确,甚至延伸。此次的描述不仅将“双创”视为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结构升级中的重要力量,强调了“双创”对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将“双创”视为“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这更是延伸了“双创”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描述来看,2017年的双创工作将会围绕两个重点,一个是“双创示范基金”,一个是“专业化众创空间”。其中,“双创示范基地”是为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业化众创空间”则意在“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发展”。对于这两者的推动意味着2017年的双创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深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挖掘。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6年多省考试申论主题为“双创”,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类考到科技与人文,201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B类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2015年深圳公务员申论主题为创业创新,2013年多省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新时代工人力量等等,均是对创新主题的考查。
2、今年的两会赋予了“双创”意义上的延伸。同时,2017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相信随着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创”作为“就业供给侧”的重要一环,其主题会随着它所带来的福利继续升温。
“分享经济”
报告原文:
1、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2、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政策解读:
1、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现实例子,有报告显示,中国参与分享经济活动总人数目前已经超过5亿人。这种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崭新模式,运用技术力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迅速渗透到许多领域和细分市场。
2、分享经济可以让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社会协同合作更有效率,从而降低大众创业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创新活动中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新活力。
3、从2016年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现的“发展分享经济”,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促进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分享经济发展”,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央对“分享经济”的看重,还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态度。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四川招警考试考过“信息分享与自由”,山东省考考过“自由与秩序”,里面也涉及很多分享经济相关的内容,这些牛刀小试,标志着公考领域已开始逐步关注这一重要的经济模式。
2、2015年,分享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发展,分享经济在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滴滴顺风车、巴士和代驾上线,网购二手交易应用淘宝闲鱼、58转转、京东拍拍二手上线,在行的达人分享模式出现,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上线众包物流等。如此火爆的经济模式,近年来党中央如此重视,国民如此关注,而在各类型公考中考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可见,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日臻普及与成熟,必将成为2017年公考的大热门考点。
“供给侧改革”
报告原文: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
政策解读: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首次超越“经济”排名第一。由此可见,深化改革的力度逐渐增强。在对2016年工作回顾中指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上,重点突出的就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报告明确指出要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另外,还提到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在总理100分钟的发言中,重中之重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明明白白地将其列入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第一条,这无疑将会调动一切资源加以推进;另一方面,在深化之年就不仅停留在数字层面,更多的会去关注质量检验效果。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从2016年国考市地主题“好政策涵养理性德性”,到2014年多省考试主题“习惯的是是非非”,再到2015年下半年吉林省考的“媒体转型”,2014年年上半年吉林省考的“好政策还需真落实”(教育改革),“改革”的身影包罗万象,无处不在。
2、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这一点从我们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都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所以,这一主题必将在2017全国范围的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公考领域概莫能外。
“法治建设”
报告原文: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惩治黑恶势力犯罪和盗窃、抢劫、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
政策解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到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人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立法、行政还是司法,全面依法治国的步履坚实而有力。人们相信,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也必将在“法治中国”建设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法治在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政策从主要依赖党的文件和政府法规,走向更高层级法律的保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5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良法善治,2014年深圳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法治思维,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A类申论主题为严格执法治理超载超限。2016年浙江综合更是分出一类考试专门考执法类。
2、随着《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全面铺开和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总体目标的提出,改革的步伐正在向着纵深推进,法治建设的热度定会与日俱增。
“改善民生”
报告原文: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情况下,民生投入继续增加。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就业工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为17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或护理补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符合规定的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残奥会上再创佳绩。去年部分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通过及时有力开展抢险救灾,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恢复重建有序进行。
政策解读:
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更是各级各地人民政府及其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记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人民幸福安康的大事要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精准扶贫、扩大就业教育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凝聚了人心,坚定了信心。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惠民政策与百姓生活,2011年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民生问题。
2、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打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背后贯穿着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的民生情怀,在希望的春天里向13亿人民传递着温暖和力量。
“公共文化服务”
报告原文: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统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
政策解读: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责任担当,其内容包括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2017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年,公共文化服务将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新时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渗透特别对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康养产业以及电子竞技等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和市地均考查“水文化”,2015年国考考查科技与人文,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考查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2015年四川、山西等省份考查公共文化服务,等等。
2、今日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不单单是文化界的事情,而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层面,而这些领域也因为文化的介入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思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治理”
报告原文:
1、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2、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
政策解读: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不断升温,逐渐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议题。相应中央号召,今年地方两会的热点将“治污减霾、环境治理、绿色发展”作为最主要议题之一进行讨论。19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环境治理内容,其中,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7年国家国务院考试副省级申论主题为以水为师,2015年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绿色发展,2014山东省考C类考查主题为“红线与红利”,说明近年来的申论主题逐渐开始关注生态。
2、在2017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2017年要实现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面对当前环保形势,两会上会明确哪些环保任务,将成为代表委员和公众关注热点。因此,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话题也将成为公考方向的命题热点。
“新型城镇化”
报告原文: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的“新”,一方面强调城市的文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生态环境为代价,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才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容。比较好的城镇化的例子就是,它既有能集聚资源,有些产业链,同时他还让人在那适宜宜居,这几年特色小镇建设是重要的城镇化的一个新模式。
发展特色小镇,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与大城市相比,它的好处主要在于,有利于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小镇位于城乡结合部,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使城市文明迅速的扩展到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1、2015年天津、四川等多地考试申论主题考查城镇化与文化传承,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B卷主题为新型城镇化,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主题为流动人口科学管理。
2、2015年以来,全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居住证制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特色小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