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4—5期)
2013年4月16日
第4期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作者:辛 鸣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天蓝、地绿、水净”是我们的美好愿景。但是,美丽中国不会自动从天而降,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各尽所能,用扎实有效的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建设美丽中国,政府是主导。
我国的社会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是很强有力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政府的主导首先体现在倡导文明理念上,要在全社会培育起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框架下进行:要向全社会讲明这样一个道理,如果缺失了生态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全然没有意义。更何况如果没有了资源、破坏了环境,我们连生活的前提都没有了,遑论发展。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抓手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政策,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全社会进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轨道.在此基础上营造制度环境,通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给予鼓励与激励,对于损害生态文明发展的行为则予以制约与惩戒。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肩负起引导与监管的责任,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能与不良行为沆瀣一气,否则便是失职或渎职。
——建设美丽中国,企业是主体。
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不同的生态环境.向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方式的直接实践者,在改善和提升生产方式方面责无旁贷。目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后,不少企业生产方式严重落后是个重要原因现在有些企业从账面上看效益不错,其实是大管子把废水直接排到河里,大烟囱把废气直接排到空中,那些利润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曾经有位市长痛心疾首地说:“一个企业一时欠下的环境账,十个企业一辈子也还不了。”这样的感受发人深省。
要改变这种现象,企业一定要下大决心舍得投入搞技术创新,培育和发展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兴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根除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可能。企业应自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决改变把资源成本和环境生态成本外部化的行为,让企业的效益成为不欠生态账的效益,用充满阳光的利润为美丽中国奠基。
——建设美丽中国,公众是主人。
如果说生产方式的主体是企业,生活方式的主体就是社会公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来,全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但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方面测算,城市汽车尾气导致的污染要占到三分之二还强。另据测算,我国城市私家小汽车保有量即将过亿而且增速不减。高排放、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压力,从这两个数据可见一斑。反过来,如果每个公民都能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情况就会不同。仅以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为例,今年北京烟花爆竹的总体燃放量在下降,而且相对集中在除夕和初五这两个节点,其他地方烟花爆竹的销售量也都有下降的报道。这就是公民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汇聚起来就是很大的改变。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每个公民都是美丽中国的主人。
政府、企业、公众既要各负其责,又要相互配合,如果形成合力就会出现1+1>2的效果。比如,我们大力倡导公交出行,可是城市私家车增长仍然很快,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公共交通不够便捷。如果政府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体面的公共交通,汽车生产企业不断提升新车性能,公民尽量少开私家车、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节能减排的效果就会形成共振。所以说,公众转变生活方式的背后既有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规模与水平的责任,又有企业生产技术不断改造升级的义务,这三者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政府、企业、公众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美好愿景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5期
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近来,雾霾天气、地下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也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有目共睹,然而大量环境隐患也因此产生,如今隐患已进入爆发期。数据显示:我国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六成地下水污染严重,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我们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遭遇空前危机。
“环境污染让中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当生活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时,环境问题已经变成危机了。”“这样发展下去,挣来的钱最终全要为医药‘埋单,!”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忧心忡忡,确实,如果连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都成为一种奢望,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那么高歌猛进的GDP又有何意义呢?
虽然我们早已提出不能走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依然没有根除这种陈旧意识,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甚至为污染企业保驾护航:虽然科学发展观已是各级政府执政理念,“GDP至上”在理论上已站不住脚,然而“宁要毒死,不要穷死”的观点仍有市场,“带血的GDP”“有毒的增长”仍大行其道。
以地下排污为例,这一现象并非今日才有。2010年4月《半月谈》就曾以《揭开污染地下转移黑幕》为题,在全国舆论界首次深度披露了地下水污染问题。记者深入河北、河南、江苏等地,调查历时半年之久,向公众独家揭示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地下排污路线图: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治污成本、逃避监督检查,通过渗井、渗坑、渗透池将大量工业废水、污水偷排地下,造成地下水严重污染,百姓苦不堪言。报道刊发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然而,近三年过去了,据记者了解,一些污染企业依然我行我素,大肆偷排,当地政府则装聋作哑,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本刊编辑部曾将有关情况反馈到相关主管部门,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地下污水还在横流,当地百姓依然生活在毒水困扰中,这种漠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态度,实在让人气愤。
对污染问题听之任之,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错误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如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所说:有的地方领导当面说环保重要,背后还是GDP挂帅。而公众所不能接受的,恰恰是这种不作为、乱作为。纵观近几年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许多涉事企业规模大,效益好,是当地的经济支柱、利税大户。出于GDP增长、增加税收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偷排乱排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监管、执法不力,甚至与污染企业串通一气,导致污染愈演愈烈。因此,要想根治污染问题,除了用重典、出重拳查处问题企业,使之无处遁形外,还须严厉追究相关监管者的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当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须知,发展不只是单纯的GDP,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挂帅,生态文明建设更应该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环境是最基本的托底保障。为经济社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弃守的底线。
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望中,我们看到了中央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好价格等多种手段推动环境治理,使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健康,”
资源环境的“瓶颈”正越收越窄,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环境保护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必须改变,绿色转型步伐亟待加快。、针对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PM2.5监测治理正逐步铺开:对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也将开展;多省份跨区域联合治理雾霾、跨流域联合治理水污染行动也在酝酿中……人们期待,这些政策、举措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为解决污染问题发挥作用。
对公众日益觉醒的环保意识和不断增强的维权意识,更需加倍鼓励和呵护,充分保障公民对环境问题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春节期间,公益人士邓飞发起“家乡污染全民拍”活动,得到广大网民的热烈响应。“共同治理水污染,还我青山绿水”既是政府的应有职责,也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使命、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央的战略部署,“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亿万国民的新期待,而兑现承诺、顺应期待,治理环境污染绝不能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