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3期)
来源:联创世华 2013年3月24日
第2期半月评论:
我们都是改革者
作者:苏北
社会再一次燃烧起改革的热情,期待再一次升腾在人们的心底。比期待更迫切、更可贵的是实践,是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打响攻坚战。在继续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被寄予热望。只是,改革的顶层设计并非闭门造车,一厢情愿。如何重塑改革动力机制,在与基层实践和群众诉求的密切联系中汲取改革的力量,在超越部门利益的制约、协调多元群体的纷争中坚守改革的公平?如何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参与、推进改革的进程?
我们见证了底层创造的力量。
安徽小岗18户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小企业改制中的股份合作制,还有闯过户籍藩篱挤进城市大门的自发民工潮……这一幕幕雄壮的景观,构成了中国改革编年史上最光彩的篇章。30多年过去,今天我们在基层改革实践中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如在城市化潮动中政府让农民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两个置换”,推进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农村新社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品质的“腾笼换鸟”,还有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政府政策鼓励行政强势推动下的资本上山、资本下乡和资本进村……可是,这些创造是否保障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权益公平?真正的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创造在哪里?我们高谈要凝聚改革共识,要促进利益共享,但是,没有表达,何来共识?没有参与,怎保共享?
政府干预市场的边际要清晰,政府主导改革的取向要理性。尊重民众的实践探索,呵护民众的首创精神,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和深刻启示,我们应当记取,倍加珍惜。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锐意改革的生气,持续迸发推动改革的激情。
我们也见证着事件倒逼的力量。
想当年,中国改革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在挑战中赢得机遇,在危机中逼进改革,这也是一条颇有成效的改革路径。
个体生命的非正常伤害,召唤起全社会的深切检讨和体制反思。2003年,大学生孙志刚因没带暂住证被收容殴打致死,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早已饱受诟病的《收容遣送办法》被正式废除。相隔近10年,湖南妇女唐慧因女儿遭强奸上访而被劳教的事件令人痛心,折射了劳教制度的严重缺陷,也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呼吁,促使存在近60年的中国劳动教养制度有望在2013年发生重大改革。
利益诉求的非常规冲突,也直接倒逼着深层次矛盾的求解和深水区改革的突破。中国正进入转型时代。这是公民权利意识加快生长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频发的时期。一些地方因公共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问题多次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倒逼土地征用、户籍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我们难以回避倒逼式改革带来的冲击,只有紧紧抓住并充分用好其中蕴涵的改革的机遇。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多个“拐点”“陷阱”需要跨越,有多重“风险…危机”需要转化,有多种“两难”“悖论”需要求解。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从消极被动的压力型维稳转向积极主动的改革型维稳,在社会矛盾的集中释放期因势利导加快深层改革的攻坚。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当为民众更有效率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为民众更少震荡地参与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性平台,从而让顶层设计和民众实践的紧密互动成为改革坚实的基础,让民众的发展意愿和权益诉求成为改革源源不竭的力量。
我国现行政治体系已有广大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改革参与渠道,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行政听证等。但还有渠道狭窄、言路不畅等问题,还有待制度设计的完善、制度运行的到位和制度实施的公正,以实现更为充分的民意表达。组织化参与是现代公共治理型民主背景下公民参与的主要方式。应当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公共理性,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公民参与的组织网络。现代网络传媒和民意调查的出现,使民众的利益表达更加多样、直接和便捷。网络舆论日益成为政府倾听民声、科学决策的一条重要渠道,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政府当在网络问政的实践中加快职能转换,实现管理创新,在民主法治的进步中,为广大民众充分实现改革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辟更宽广的路径。
第3期半月评论:
戒奢何难
作者:苏北
戒奢是一个老大难。
尤其在这些年来的官场,严控楼堂馆所,整肃“三公消费”,治理公务接待,一波接着一波,但是,成效如何?马路边的,车轮下的,舌尖上的,奢靡浪费现象仍在蔓延,享乐腐败花样不断翻新,中央有令难行,民众怨声连连。
官场戒奢难,难在哪里?何处求解?
首先,这是在拷问每一个施政者的底线伦理。
权力是什么?对共产党人、各级干部来说,它传递着责任和使命,意味着奋斗和奉献。“为人民服务”,这简洁鲜明的五个大字,就是他们应当始终不渝的施政伦理和道德底线。可是,如今在不少官员眼里,权力是有其附加值和含金量的。它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待遇和地位,一种身份的证明和炫耀。于是,他们恬然地享受着,贪婪地争取着,努力地攀比着。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的行政大楼,竟相向星级宾馆看齐,一些宽敞的办公室还要带上休息室、卫生间;不少官员的工作用车一味追求规格,向下属企业私营老板借用豪车竟成一种时尚;不少官场的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层层相陪前呼后拥,铺张浪费一掷千金。试问,这些干部的施政伦理究竟落到了何处?道德底线究竟划到了哪里?
我们经常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老百姓最爱听的。可是,他们看重的,不仅是你怎么宣示,而且是你怎么践行。当媒体报道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我们能不为之霍然警醒?当舆论给出一边是公款吃喝之风日甚一日一边是贫困人群一年到头难识几回肉味的巨大反差,我们能不为之怦然心惊?当百姓满腔气愤发出诘问:“一些干部上班时候醉醺醺的,怎么让我们信任?”我们能不为之幡然自省?
其次,还得延伸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源头治理。
置身繁忙沉重的官场应酬,不少官员也是叫苦不迭,只是无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公务接待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附加了更多的功能。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私下就曾向记者诉苦:“仅靠节俭难以解决发展问题,做好接待虽然要多花一些财政经费,但可能争取到上级更多的资金,或者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总体还是非常合算。”
这就触及了官场奢靡浪费之风的一个源头。政府主导,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一些政府部门掌握了过大的资源分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的行使带有先天的模糊性、随意性。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财政转移,与这些公共权力相连接的稀缺资源的分配,都是攸关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要去争,去挤,去求。这就给“跑部钱进”的队伍拓开了陆续跟进的路道.给“吃喝文化”的传承留下了创意无限的空间。
戒除官场奢靡风气,既要治流,更要清源。显然,政府改革应当提速,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削减或转移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充分释放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赋予基层更大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从根本上杜绝“跑部钱进”顽疾: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辅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度。
更重要的,是把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
权力不受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取决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取决于最大限度地加大法治政府建设的力度,使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还是在2006年,深圳3位公民就开始了“公共预算之旅”。他们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十几个地方政府提出了查看预算案的申请,直接引发了社会对公共财政改革的强烈期待。因为你用的是老百姓的钱,你就必须向老百姓公开,必须告诉老百姓钱是怎么花的。老百姓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修改你的预算。后来的四川省白庙乡政府网上“晒账单”,已是改革实践的一步勇敢的迈进。一笔笔公布财政公务开支的详细账目,每一项费用支出均标明时间、金额、事由、经办人、证明人、审批人、安排人。改革的指向,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公开透明、科学进步的公共预算制度,从而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搭建更有效的制度平台,为理性化责任政府的构建提供更坚实的民主支撑。
公务接待改革也已不容迟滞。关键是确保公务消费支出的真实性、程序性和民主性,确保社会监督的法治化、制度化、日常化,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实实在在的廉政成效。
戒奢已是一个老大难。但知难不难。路径已经清晰,我们要鼓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劲头。
戒奢也是一个突破口。从作风建设到制度创新,由此拓开更深层的改革,社会呼唤的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