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复习指导
来源:联创世华 2015年4月14日
圆桌问题全解读
排列组合本身就是我们山东省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很是头疼,那么面对这种问题,,比如1、排列组合的概念,2、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3、几个常用的方法:优先发、插空法、捆绑法,再结合国家公务员考试、省考的真题体会做排列组合的技巧,注意特殊情况的考虑,比如前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甲乙两个科室各有4名职员,且都是男女各半。现从两个科室中选出4人参加培训,要求女职员比重不得低于一半,就需要注意特殊的情况:选取的四名职员都是一个科室的情况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那么圆桌问题相对来说又是排列组合的一个特殊题型,这种题型相对来说考的比较少,但是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中又重出江湖,出现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数学运算中。
从n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仅按元素间的相对位置而不分首尾地围成一圈,整体旋转后相同的排列算同一种排列,这种排列称为圆排列(或称环状排列),即圆桌问题。
那么这种问题关键看我们怎样去分析,抓住他和直线排列组合的区别,举个例子,5个人排成一排有多少种方式?这种直线排列组合很简单:A(5,5)=5!,但是当5个人坐成一圈时,有多少种方式?很多同学相对比较纠结,其实两个题目关键区别在于直线排列时排列之前相对位置已经被确定,但是圆桌问题时每个位置都不确定,但是这种题目我们只需要先找寻任意一人A坐下,其余人相对位置也就确定了,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个在A左面,或者是A对面等等,所以当5个人坐成一圈时,
有A(4,4)=4!,具体到公式:
n个不同元素围成一个圈,其组合有A(n-1,n-1)=(n-1)!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题,体会一下
例1: a、b、c、d、e五人围着一张圆桌就坐
(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入座方式?
(2)如果a、b二人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入座方式?
(3)如果a、b二人不相邻,有多少种不同的入座方式?
【解析】
(1)共有(5-1)!=24种不同的入座方式。
(2)将a、b绑在一起围成一圈有(4-1)!=6种方式,解 开a、b的绳子,a、b的入座方式有两种,按乘法原理, a、b二人相邻的入座方式有2×6=12种。
(3)由于a、b只有相邻与不相邻两种情形,所以a、 b二人不相邻的入座方式有24-12=12种。
例2、编号为1到10的十张椅子顺时针均匀地绕圆桌一圈摆放。5对夫妇入座,要求男女相隔而座,每对夫妇不能相邻或对面而坐,有多少种入座的分配方式?
【解析】
由题目可得,我们首先选择男性入座,5男有4*3*2*1=24种排法
而每个女的只有两种选择,因为当第一位女生选择一种情况后,而实际上其他女的没有选择了,位置是确定的(同学们可以尝试性的排一排试试),所以一共有24*2=48种入座方式。
巧用不定方程解题
利用矛盾关系来解题,大家首先要知道“矛盾”的定义。简单地说,一个命题的矛盾就是在这个命题前加一个表示否定的词,如“不是”“并非”“非”等。例如,“是大胖子”的矛盾即为“不是大胖子”;“大于五”的矛盾即为“不大于五”;“小红是好人”的矛盾即为“并非小红是好人”或者“小红不是好人”……学会了求一个命题的矛盾,目的是利用矛盾的性质来解题。矛盾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性质是“一个命题和它的矛盾命题必为一真一假。”例如:“小红是好人”和“小红不是好人”这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所以它们当中一定有一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学习一下到底如何利用矛盾关系解题。
例1.教师让四名学生每人去拿一只桌球,不论什么颜色。学生拿了球后,教师发现唯一的一只白球被拿走了,问谁拿了白球。
甲说:我没有拿白球。
乙说:是丁拿的白球。
丙说:是乙拿的白球。
丁说:白球不是我拿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那么拿了白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此题选A。对于题目中四个人说的话,我们经过分析发现,乙说“白球是丁拿的”,而丁说白球不是他拿的,即两个人中一个说是丁拿的,一个说不是丁拿的,互为矛盾关系,根据“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为一真一假”的性质,乙和丁说的话肯定有一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题目中又说“四人中只有一句真话”,而四句话中唯一的真话肯定在乙和丁之间,由此推知,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甲说“我没有拿白球”是假话,说明事实上甲拿了白球,因此选A,拿了白球的是甲。
解题技巧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利用矛盾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的步骤:
1.找矛盾(找到几句话中互为矛盾关系的两句,由此可以断定它们必为一真一假)
2.跳出矛盾,结合其它条件进行判断(当找到矛盾以后,我们可以确定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为一真一假,但是无法确定它们谁真谁假。所以此时不必再纠结于这对矛盾,而是应该结合条件,判断其它句子的真假)
这两个步骤总结起来很简短,但是需要通过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下面中公网校专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熟悉这种解题方法。
例2.甲说:乙和丙都说假话。
乙说:丙说假话。
丙说:我从不说谎。
请问三个人中有几个人说假话?
A.0 B.1 C.2 D.3
答案及技巧解析:先找矛盾,我们发现,乙和丙说的话是矛盾的,那么乙和丙说的话是一真一假。接下来跳出矛盾,甲说“乙和丙都说假话”,显然是错的。可见甲说的也是假话。所以三人中,甲说假话,乙和丙说的话是一真一假,所以共两句假话,选C。
数量关系四大解题技巧
一、认清题型难度,克服惧怕心理
“数量关系”问题到底有多难?很多同学认为这部分考题相当于大学水平,因为不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不一定能解答。其实,“数量关系”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不超过高中范围。它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里和高压力下快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来说,解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是完全具备的。只要通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完全可以攻克“数量关系”问题。所以,从心理上,对“数量关系”问题不应该有恐惧感。
二、掌握基本题型,总结模块方法
“数量关系”包含两个子模块,“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每部分的题目都包含多种类型。“数字推理”中,考生特别应该注意当中的“多级等差数列”和“运算递推数列”,这是出现最多的类型。解题方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多级等差数列”是比较简单的类型,当然也是我们做题的“第一思维”,即这种题型我们要首先想到,同时也要坚决拿下。“数学运算”是整个“数量关系”部分变化最多的部分,也是让大家最头疼的部分。“数学运算”里面包括了十几个类型的题目。其中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独特的命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要求复习时要有耐心,并把每种题型作为一个模块,记住相应的解法、公式以及技巧。争取做到看到题目就能马上判定其属于的类型和模块,以及对应的公式甚至结果。
三、熟练求解方程,巧妙提高速度。
大家知道“数量关系”中很多题型有对应的速算技巧,有些考生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每道题都想有巧妙的方法,把最基本的解方程的方法给抛弃了。其实,做“数量关系”题最忌讳的就是花太长时间去想做题的技巧。就算一道题有技巧,但你是想了3分钟后才发现,那这种技巧就没有价值了。所以,很多题目如果不能立刻想到对应技巧,就可以用最传统的解方程的方法了。尤其是有些题目,解方程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比如牛吃草问题。当然,同样是解方程,不同人的速度相差却很大。解方程也有一定的技巧。第一点就是“列而不解”,即虽然方程组中有多个变量,却不一定要把每个变量都解出来;第二点就是“保留所求项”,即方程组多个变量中,可以用各种方法消掉很多个变量,最后只留下题目中需要求的变量。这样计算量就变小了,速度也就提高了。
四、善用代入排除,巧用“猜题”技巧
《行测》考试中的题目都是客观题,所以要用解客观题的方法来应对它,这和解主观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待“数量关系”问题,解客观题的方法更加显得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在短时间内直接算出某道题的答案,可以运用代入法和排除法,只要检验这些选项是否符合要求即可,这无疑是节省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的好方法。当然,除了代入法和排除法,还有很多有效的“猜题”技巧。如果解下面一道题:
某城市共有四个区,甲区人口数是全城的4/13,乙区的人口数是甲区的5/6,丙区人口数是前两区人口数的4/11,丁区比丙区多4000人,全城共有人口多少万? (A.18.6万 B.15.6万 C.21.8万 D.22.3万)
这种题目不需要直接计算,可以用“数字特征法”快速得出答案。看到“甲区人口数是全城的4/13”这句话,可以知道全程总人数应该是13的倍数,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要求。
数学运算之带入排除法
代入排除法,是公务员考试中运用到的频率相当高的一种方法,因为公务员考试全部是选择题,这一方法的作用就显得相当奏效。代入排除法主要是在解通过正常计算较为麻烦的题目时用到的,有时候也需要将方程列出后,再有选择性地代入某些数字,一般先代入较为靠近中间的数字。
下面列举了一些真题,并对其做出了详细解析。
1、(2013•国家)某汽车厂商生产甲、乙、丙三种车型,其中乙型产量的3倍与丙型产量的6倍之和等于甲型产量的4倍,甲型产量与乙型的2倍之和等于丙型产量的7倍。则甲、乙、丙三型产量之比为:
A.5:4:3 B.4:3:2 C.4:2:1 D.3:2:1
【题型】比例问题
【答案】D
【思路点拨】对于全比例问题,优先考虑采用代入排除法解决。
【解析一】由4×3+6×3=30≠4×5=20,排除A选项;由3×3+2×6=21≠4×4=16,排除B选项;由2×3+6×1=18≠4×4=16,排除C选项;由2×3+6×1=12=3×4,3+2×2=7=7×1,故D正确。
【解析二】可设甲的产量为x,乙的产量为y,丙的产量为z。则可得如下关系式:
3y+6z=4x,x+2y=7z,两式相加可得3x+z=5y,将选项代入,只有D符合。
【名师点睛】考虑整除特性,由3y+6z=4x可知,x应为3的倍数,故选D。
2、(2013•国家)某市园林部门计划对市区内30处绿化带进行补栽,每处绿化带补栽方案可从甲、乙两种方案中任选其中一方案进行。甲方案补栽阔叶树80棵,针叶树40株;乙方案补栽阔叶树50株、针叶树90株。现有阔叶树苗2070株、针叶树苗1800株,为最大限度利用这批树苗,甲、乙两种方案要应各选:
A.甲方案18个、乙方案12个 B.甲方案17个、乙方案13个
C.甲方案20个、乙方案10个 D.甲方案19个、乙方案11个
【题型】统筹问题
【答案】A
【思路点拨】由于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所以剩余的树苗应该尽可能的少。由于是选择最优方案,采用代入排除法。
【解析】A选项,阔叶树苗用了80×18+50×12=1440+600=2040,剩余30;针叶树苗用了40×18+90×12=720+1080=1800,恰好用完,共剩余30;B选项,由于A选项方案的针叶树恰好用完,若采用此方案,针叶树必然不够,排除;C选项,阔叶树苗用了20×80+10×50=1600+500=2100,超过2070,也排除;D选项,对比A选项多用了一个甲方案少用了一个乙方案,总量减少了20,排除。
【名师点睛】采用代入排除法解题时,应优先选择居中的选项进行代入,以简化计算。
言语理解观点态度题的解题原则
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有一类题型称之为观点态度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作者倾向、观点和态度等的理解判断能力。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作者认为”“作者的态度是”“作者对XX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XX有无道理”“作者是否认同XX”等。观点态度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文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判断作者的倾向和意图。
然而行测考试时间比较短,如果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用于理解文段,把握作者的意思,那么考试的成绩必然不如人意。因为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快地做对更多的题目,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方面的原则,来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下面我们通过两道例题来介绍观点态度题的解题原则。
一、尊重原文,勿主观臆断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尊重原文段的内容,不能不读原文,而通过主观臆断,自己原来的理解猜测作者的倾向和意图,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作者。
1. (2013年山东省考第24题)考试技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1993年,学者研究指出: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密切相关,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具有高度持久性,而且不易改变;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则正在经历实质、甚至快速的改制。此外,各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也不尽相同。
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
A. 对考试制度应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B. 高校招考制度各有千秋,很难区分优劣
C. 应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革高校招考制度
D. 国外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值得借鉴
【解析】一些考生做题时习惯先看问题和选项,再看原文;甚至部分考生,看过问题和选项后就直接草率地得出答案,这很容易主观臆断,做错题目。具体到本题,如果只看问题和选项,一些考生可能对我国考试制度颇有微词,因此首先排除B项,进而排除A项,将答案锁定在CD项,殊不知自己已经把正确答案排除了。其实,只要读了文段首句“考试技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很容易得出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直接锁定答案为B。
二、理顺思维,巧分析因果
态度观点题很多时候会牵涉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时一定要冷静,理顺自己的思维,合理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联系,用最快的方法做对题目。
2. (2013年天津市考第40题)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政策已被固化为“以药养医”顽疾,甚至滋生出“以药腐医”乱象,因为开药能有15%的加成,有些医院为了增加收入,会出现开大处方的情况。取消“以药养医”后,医院的药品没有加成,医院原来的“生财之道”将会被堵住,收入来源则变为医疗服务费用和财政投入两部分。作者认为“以药养医”是( )。
A.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特殊政策 B. 医疗价格虚高的原因
C. 以药腐医的原因 D. 药品加成政策的结果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药品加成”、“以药养医”和“以药腐医”三者之间的因果联系,“药品加成”政策被固化为“以药养医”顽疾,而“以药养医”顽疾滋生出“以药腐医”乱象,因此“药品加成”是“以药养医”和“以药腐医”的原因,而“以药腐医”是“以药养医”比较严重的现象,不能说“以药养医”是“以药腐医”的原因,“以药腐医”的原因还是“药品加成”。通过以上因果关系的分析,可知,D选项正确。故选D。
部分考生一看选项中有两个“……的原因”,认为答案肯定是从BC两项中选择,而B项很容易排除,进而将答案锁定为C项。
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见易错区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考查的常见题型有选词填空与片段阅读,考生在选词填空部分常出现的错误点是对近义词的辨析不清,而片段阅读出错点常表现在对主旨观点类文段主旨、观点的把握不清。
(一)选词之近义词辨析--语素分析法
词由语素构成,因此无论以何种方式构成的词,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联系。近义性词语之所以意义相近,绝大多数是因为具有相同的语素,而之所以有差异,各有侧重,则是因为除相同语素外,还有不同的语素。因此,运用语素分析法辨析近义词的关键是“去同存异”,即舍弃掉它们相同的语素,再对它们的相异语素进行组词以辨析词义的差别,并遵循代入语境的原则。
常见步骤:(1)相异的语素分别组词;
(2)新词代入语境,最适合的即为正确答案。
例题:
某市公开选拔了一批党政领导干部,从年龄结构上看, 的这批干部普遍年轻;从 上看,他们的教育背景普遍较好;至于他们是否具有 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履职 履新履历 B.履职 履历 履新
C.履新 履职履历 D.履新 履历 履职
【易错点拨】去同存异。(1)相异语素组词。选项三个词语的相同语素是“履”,相异语素是“新”、“历”、“职”。“新”,新任,“履新”侧重新任就职;“历”,经历,由此推知“履历”意为个人经历的说明。“职”,职责,“履职”侧重“履行职责”。(2)代入语境。由前句可知,这批领导干部是才就职的,故第一空应填“履新”,教育背景当然只能从“履历”上看出来,能力和水平就要进一步通过“履职”表现出来。故本题答案为D。
(二)片段之主旨观点把握--四大避错方法
主旨观点型题目是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中占比最大的题型,同时也是考生易出错的题型,主要表现对文段主旨、作者观点的把握不清。专家具体介绍四种解题方法帮助考生避免此类错误。
1.首尾寻找中心句
“总--分”或“分--总”是概括类主旨观点型题目材料的常见写作结构。因此在解题时,首句和尾句通常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材料中心句前常见的词语有:
(1)表总结性的词语:“因此”、“所以”、“可见”、“其实”、“总而言之”、“照此看来”等。
(2)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词语:“务必”、“(迫切)需要”、“应该”、“意味着”等。
例题:
近年来全球油价持续上涨,随着各国原油生产能力的日益提高,全球原油储备资源日趋紧张。据分析人士预测,这一上涨趋势绝不会在短期内逆转。受此影响,尽管汽车已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交通工具,但越来越多的人决定暂缓买车或者开始暂停用车。照此看来,整个汽车销售市场的经营风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增无减。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预测未来石油行业的发展趋势
B.说明汽车销售业的经营风险将会增加
C.探讨能源行业与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联系
D.认为能源行业将逐渐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
专家解析:文末“照此看来”提示后面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即“整个汽车销售市场的经营风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增无减”是文段的中心论点。由此可知,作者主要针对的是“汽车销售市场的经营风险”,A、C、D三项均未涉及“汽车销售”的问题,可迅速排除,故B为正确答案。
【易错点拨】误选C项的考生,只看到了文段关于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于汽车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而没有深入考虑作者的真正意图,同时也忽视了“照此看来”这一关键性提示词语的指示作用。
2.事物罗列抓共性
有些题目的文段仅仅是多个事物的简单罗列,并没有提出任何观点,在解此类题时,专家建议考生重点在于找出所罗列事物的共同特点。
例题:
甜菜的上部叶片垂直生长,叶簇呈漏斗形。这种生长方式所形成的叶面空间的配制结构,极有利于光照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群体的光合效率。而车前草的叶片是轮生的,叶片夹角为137.5度,这正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弦角,叶片按这个角度生长,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梨树随着树干长高,叶片沿对数螺旋上升,每个叶片都不会遮蔽下面的叶片。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光照吸收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B.暗合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对植物生长有利
C.不同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植物叶片生长的差异
D.对光照的吸收影响叶片的生长角度
【易错点拨】做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被文段中的一些信息迷惑,如“光合效率”、“光照”等。这样会很容易地将答案定位在A、D两项上,而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其实文段并没有明确的观点,而是以甜菜、车前草、梨树三种植物为例,分别阐述了其叶片生长角度对其生长的好处。我们可以通过文段的这三个例子来总结它们的共性,其中的“垂直”、“夹角”、“弦角”、“对数”等词语是解题的关键,它们的共性与B项的“暗合数学规律”正好吻合,故B项当选。
3.文末注意新概念
概括类主旨观点型题目,当文末出现总结型句式时,该句中提到的新概念多为文段的落脚点,即关键信息,正确答案应包含这一关键信息。此类题常见的总结型句式有:“这是……”、“这/那就是……”,“都指向了……”。
例题:
中国古代礼制要求服装尽力遮掩身体的各种凹凸,在裁制冕服时可以忽略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测量。冕服章纹要有效地体现等级区别,图案就必须清晰可辨、鲜明突出。这使中国古代服饰中与服饰图案相关的绘、染、织、绣等工艺技术相当发达,也使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向着有利于突出图案的方向发展。与西方重视身体三维数据、要求服装紧窄合体的立体剪裁法不同,中国古代无论是冕服对人所占空间的扩大,还是图案对冕服平面风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服装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礼制的要求使中国传统服装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B.中国古代服装的剪裁方法推动了印染技术的发展
C.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产生与发展为特征
D.礼制对官员服装的规定制约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
专家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是中国古代礼制的要求使得服装忽略了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并因体现等级的需要而突出了图案的特点,而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服装的剪裁倾向于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故答案选A。
【易错点拨】误选C项的考生,仅针对文段的表面意思进行分析,完全忽略了文末出现的“平面剪裁法”这一新的概念。
由文末“都指向了……平面剪裁法”这一总结型句式可知,“平面剪裁法”这个文末出现的新概念为文段的落脚点,正确选项应包含这一概念,符合的只有A。
4.尾句警惕“个别”词
例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的文化内涵没有认识,文物保护的理念相对落后。事实上,每项工业遗产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代工业遗产更是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有些工业遗产,甚至代表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东西,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A.文物保护理念应适应生产力发展 B.文化研究应以工业遗产为突破口
C.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D.工业遗产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
专家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们对工业的文物保护理念比较落后,接着从“每项工业遗产”、“近代工业遗产”、“有些工业遗产”三个方面阐述了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概括起来即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故答案选D。
【易错点拨】注意提问方式“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概括”意思就是要全面、准确。选项应该包含文段所有的要点,在解答过程中要对细节信息严加把握。
文段第二、三、四句的主语均为“工业遗产”,可见“工业遗产”是文段的中心词,A项没有包含这个中心词,故可首先排除。B项“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文中未提及,排除。很多考生看到文段最后一句,可能很容易错选C。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句说的是“有些”工业遗产,讲的是个别情况,而非普遍情况,所以C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言语理解与表达之文段结构分析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指作为公务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应试者在强化训练和正式考试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形式和考查题型。根据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真题中出现过的各种题型形式,应试者应当在各种类型的强化训练中提高其在言语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而且只有当应试者在真正获得了较强的言语综合能力之后,才能在变化多端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段结构分析法是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文段阅读主旨概括类、意图推断类题型的重要解题技巧。文段结构分析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分清分段的层次,理解文段的中心内容。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题型要加以辨别,主旨概括题需要的是表达文段中心思想的选项,而意图推断题则需要推断文段之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
1、(2013•国家)先秦儒家的“人情——秩序”理论一方面确实存在压抑人性、压抑情感的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它是站在治世的高度探寻人生修养之艺术,将个体性情自由与群体政治需要融为一体,把情感发动与秩序建构统一起来,为治世之道开出了一剂良方。先秦儒家的这种治世理论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如今,我们在强调个性自由的同时,也应当为这种自由设定一个边界:社会和谐。唯有如此,个体真性情的发动才能具有合理性与正当性,个体与社会才能达成统一,而这正是和谐社会建立的根基。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
A.时代特征 B.现实意义
C.独特价值 D.深远影响
【题型】主旨概括题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从分析文章结构角度出发,找出文段主题句。
【答案】B
【解析】由原文“不能否认其正面价值”和“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无有益的启示”可知文段主要强调先秦儒家“人情—秩序”理论的正面价值对于当下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即“现实意义”。A、C、D项都不够准确。故正确答案为B。
2、(2011•国家)纵观世界流行音乐史,你会发现它基本上就是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史,而且总是由黑人提供原始素材,然后白人把它“偷”过来,并加以完善,最终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品推向全球。牙买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一融合的最大受益者。这种模式也被顺理成章地推广到田径领域,终于成就了牙买加田径运动的辉煌。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
A.世界流行音乐史的发展模式
B.文化融合给牙买加带来的好处
C.地理位置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意义
D.黑人和白人对音乐、体育的不同贡献
【题型】主旨观点题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从找文段结构的角度,进行突破。
【答案】B
【解析】本文是分——总——分结构。“牙买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一融合的最大受益者”是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文中首先指出“纵观世界流行音乐史,你会发现它基本上就是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史”,之后叙述了牙买加的例子,说明牙买加在文化融合中成为“最大受益者”,并进一步解释黑、白文化融合的模式“成就了牙买加田径运动的辉煌”。所以,整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牙买加在文化融合中得到了什么益处,故本题答案为B。
【易错陷阱】A、C两项过于空泛,而且都不是文中的主要内容,所以排除;D项过于狭隘,也不是文中的主要内容,所以排除。
“矛盾法”速解“真假话问题”
逻辑判断命题时有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将题目设置复杂、玄妙、难懂,使一部分考生望而却步,放弃这部分题目。尤其是这类题目,在题目中给出几个人说的话, 然后说其中一个人或几个人说真话,或者说假话,然后让考生判定谁说真话谁说假话。很多考生看到这类题目就头疼,感觉每个人都像是在说真话,每个人也都在说 假话,到底谁真谁假不知道。对考生来说,此时最好的做题方法就是把握技巧,运用技巧省时省力地得出选项。这类让考生头痛的题目,我们称它为“真假话题目”。
【例题】陈华、刘刚、王明三人中,星期日只有一个人在家做作业。陈华说:“我在家做作业”,刘刚说:“我没在家做作业”,王明说:“陈华没有在家做作业”。如果这三句话,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说真话的是:
A.无法判断 B.刘刚 C.王明 D.陈华
答案为:C
【解析】题干中先给出了几个人的对话,然后限定其中只有
一个人说真话,接着我们可以判定题干中,陈华和王明说的话互相矛盾,根据矛盾的性质,可知他们两个有一个人说真话,一个人说假话,因而可以判定,刘刚说的是假话,刘刚的矛盾则为真的,即刘刚在家学习了,因只有一个人在家学习,故可以筛选出王明说的话为真,陈华没有在家学习。快速选出正确选项为C。这里面运用的方法就叫做矛盾法。在运用矛盾法时,我们总结了以下做题步骤:
第一步、针对的题目主要是“真假话题目”。
第二步、寻找矛盾命题。
第三步、判断其它命题的真假性。
第四步、筛选答案。比如:
小王、小张、小李、小顾四位舍友预测某次考试的结果。
小王:我想这次大家都能过吧!
小张:怎么可能?你没看见我乌云密布吗?
小李:小顾肯定是没问题的。
小顾:拜托!要是我没问题,大家就都没问题。
成绩公布后,证明四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小王 B.小张 C.小李 D.小顾
答案为:B
【解析】通过观察可知,解答本题要通过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本题为“真假话题目”,符合矛盾法的运用环境;第二步,寻找矛盾,发现小王和小张说的是矛盾的;第三步,就是判定其它命题的真假性。根据题干得知,只有一个人说的错误,故小李、小顾说的都是真话,因而可以推出小王说的也为真话,只有小张在说假话,故答案为B。根据矛盾法,经过三个步骤可以快速地锁定答案。
矛盾法对考生做逻辑判断题目中的“真假话问题”至关重要,只要在题目中看到几个人对话,条件中给出几人说真话、几人说假话的题目,我们都可以运用矛盾法解题,甚至根本不用关注题目到底是不是符合生活常识,只需要寻找到其中的矛盾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在运用矛盾法时,第二步和第三步特别需要考生注意,寻找矛盾一定要真确,第三步一定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清楚判断其它人的真假性。只要考生把握住做题步骤和注意事项,不被题目中千变万化的语言所迷惑,按照矛盾法一步一步地做题,就可以得出百分百准确的选项,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正确率,所以,各位考生还需要好好地把“矛盾法”练习一下,掌握好这个解题技巧,快速得出选项。
片断阅读之细节理解
在公务员行考试中,片断阅读中有一种根据细节判断选项正误的题型,我们称之为细节理解型题目。细节理解型题目是片段阅读各题型中最耗时、难度最大的,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1.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的是命题人依据材料中的某一信息,凭空捏造出相似的信息作为选项以迷惑考生。
【主要表现】 选项涉及的某个概念、问题或结论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尤其是当选项出现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时,一般原文并未对它们进行比较。
2.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是将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错误的说成正确的一种设错陷阱。
【主要表现】 利用材料信息错综复杂的特点,在选项中将材料明确表示正确(错误)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3.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命题人将题干中的词语偷换成一些相似的词语,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通过对词语张冠李戴来迷惑考生。
4.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多通过更改主语或混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大范围来迷惑考生。
5.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是指将还没有发生或未实现的说成已经发生或实现的,将可能的说成必然的,将不肯定的说成肯定的一种设错方式。
【主要表现】 “已然”与“未然”、“可然”与“必然”的互换。
6.逻辑混乱
“逻辑混乱”是指选项中两个事物的逻辑关系与原文不符。
【主要表现】 因果混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混淆、选择关系与并列关系的混淆。
7.推断错误
“推断错误”是指选项在文段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了错误推断。
【主要表现】最常见的错误为过度推断作者意图。
【例1】网络经济的特征是信息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发展,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主导产业;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生产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内部流通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取代通常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等等。这种趋势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从而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新的挑战。
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下列关于“网络经济的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大大发展
B.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
C.跨国公司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必将遭受更大冲击
【解析】:D项偷换概念,末句说的是“冲击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而非“主权”。本题答案为D。
【例2】所谓的颜色,其实不过是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后所产生的反应。虽然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放出电磁波,但是其中只有极少数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类的光感。在太阳辐射而来的电磁波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如果将所有可见光都过滤出去,即使剩余的电磁波强度再高,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存在可见光是人眼感知颜色的基础
B.眼睛捕捉电磁波后所产生的反应就是光感
C.物体温度越高,释放的电磁波越强
D.可见光的强度越强,眼睛所看到的颜色越鲜艳
【解析】:院由“所谓的颜色,其实不过是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后所产生的反应”可知,“眼睛捕捉电磁波后产生的反应”是“颜色”,而非“光感”,B项错误。文段没有涉及物体温度与电磁波强度关系的文字,也没有涉及可见光强度与颜色鲜艳度关系的文字,C、D项属无中生有。由“如果将所有可见光都过滤出去,即使剩余的电磁波强度再高,我们也只能看到一片漆黑”可知,A项正确。本题答案为A。
综上所述,在做细节理解型题目,关键是要细心。除了细心外,必须要知道七大常设陷阱,才能快速有效的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