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内国际十大新闻集锦
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
来源:新华社 2014年3月7日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 新华社评出2013年国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一、国家机构换届顺利完成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月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选举俞正声为全国政协主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二、神十天宫对接嫦娥玉兔奔月
6月11日至6月26日,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了自动和手动对接,还首次开设了“太空-地面”课堂。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展开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6月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半年多时间里,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响呼吸保卫战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
五、薄熙来案终审 反腐力度加大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9月22日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薄熙来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的原判。2013年,反腐力度空前,十余名省部级高官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湖南省以贿赂手段当选的56名省人大代表、518名收受钱物的衡阳市人大代表受到查处。
六、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行,其主要任务是“力争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积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诸多创新举措。
七、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至12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与共识。
八、青岛、德惠发生特大安全事故
11月22日10时30分许,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发生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136人受伤。6月3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九、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强化维权
11月23日,中国政府公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国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空域飞行安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随后,中国空军识别查证了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外国军机,实现了对防空识别区内空中目标的常态化有效监控。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明确表示,划设防空识别区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不影响东海上空的飞越自由,更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
十、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2013年国际十大新闻
来源:新华社 2014年3月7日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评出2013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中国新领导层出访开创外交新局
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首站选择俄罗斯,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开启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时期。一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国家,阐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强调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倡议,绘就我国同周边国家全面合作的蓝图,增强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生机和动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
二、安倍献祭参拜凸显政坛右倾化
日本4月、10月的春秋大祭和“8•15战败日”,首相安倍晋三三次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12月26日,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大批政要一年中也前往参拜。包括中国、韩国等在内的国际社会严厉谴责这种粗暴践踏中国和其他亚洲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公然挑战国际正义和人类良知的行径。一年来,安倍政府积极推动成立国防军、修改宪法、允许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并通过新《防卫计划大纲》等3份安保政策文件。日本领导人的倒行逆施引起亚洲近邻和国际社会,对日本未来发展走向的高度警惕和强烈担忧。
三、美国“棱镜门”丑闻广受谴责
6月6日,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率先披露美情报机构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听项目。美防务承包商前雇员斯诺登随后披露自己“告密者”身份。此后不断披露的消息显示,美情报机构窃听范围遍及全球,甚至包括盟友政要和民众。不断升级的“棱镜门”丑闻在国际社会招致反对和谴责,并进一步加深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危机。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保障各国民众电信及网络通信隐私权、反对非法监听。
四、叙利亚化武危机峰回路转
8月21日,有报道称叙利亚政府军当天在大马士革郊区使用化学武器。尽管叙政府一再否认,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借此为军事干预叙利亚加紧造势。9月9日,俄罗斯提出“以化武换和平”倡议,叙化武危机峰回路转。9月27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强烈谴责叙境内使用化武的行为,要求叙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和联合国合作消除其化武。10月31日,禁化武组织宣布,叙政府已销毁了所有其宣布的化武生产和组装设施。叙化武危机演变表明,通过和平和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动辄扬言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实不可取。
五、肯尼亚遭袭显示非洲反恐任重
9月21日,效忠“基地”组织的索马里“伊斯兰青年运动”血洗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造成67人罹难、上百人受伤。这起恐怖袭击,再次引发人们对肯尼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安全局势的担心。目前,从西非至北非再到东非,均存在活动猖獗的反政府武装。非洲反恐,重任在肩、迫在眉睫。
六、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登陆,由东到西横扫菲中部地区,中心最大风力达每小时314公里。“海燕”在菲律宾造成6109人死亡,1779人失踪,2.7万人受伤。灾区大量基础设施被毁,重建任务艰巨。灾害发生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施以援手,帮助菲律宾灾区进行救援和重建工作。
七、伊朗核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11月24日,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在日内瓦就解决伊核问题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内容包括,伊朗同意暂停生产丰度为5%以上的浓缩铀、稀释或转化库存的丰度为20%的浓缩铀、核设施接受以往从未有过的国际监督、暂停对伊朗黄金、贵金属、汽车等的部分进口限制、暂停对伊朗石油化工产品的部分出口限制等。协议的达成是伊朗和美国采取比较务实态度、相互妥协的结果,更是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的产物,标志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八、多哈回合谈判获历史性突破
12月3日至7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经过艰苦谈判,与会者达成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12年来首份全球协定。据估计,这一全球协定对全球经济的潜在效益可达1万亿美元,此举将对世界经济复苏,避免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发挥积极作用。不过,世贸组织成员在继续推进其他多哈回合重要议题,推进世贸组织自身改革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九、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逝世
12月5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5岁。曼德拉曾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入狱27年,出狱后致力于推动种族和解。1993年,他和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德克勒克共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5年后卸任。曼德拉是新南非的缔造者,为非洲的民族解放、团结合作、发展进步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也是中南关系的奠基人之一,对发展中南友好、中非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朝鲜政坛发生重要变动
12月8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布张成泽一伙有严重反党反革命行为,解除其一切职务并开除出党。12日,朝鲜国家安全保卫部特别军事法庭以从事颠覆国家阴谋行为,依照朝鲜刑法判处张成泽死刑并于当天执行。特别军事法庭认为,张成泽长期纠集不纯势力形成派别,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67岁的张成泽,曾任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朝鲜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劳动党中央行政部部长、人民军大将。
2013年度国际十大新闻
来源:人民日报 2014年3月7日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评出2013年度国际十大新闻。《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31日 03 版)
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 世界期待中国改革新机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世界高度关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期待中国改革新机遇。
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结硕果 重大合作倡议传递正能量
中国外交今年开局顺利,更具主动性和开创性,开辟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双方就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一致。6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就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重大合作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中央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在与周边各国交往中要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将中国复兴与世界进步融为一体。
三、斯诺登持续爆料震撼世界 美国软实力遭到严重损害
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斯诺登6月9日公开承认自己是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实施数据秘密收集项目的消息提供者,爆出美国政府通过各大网络运营商服务器监控普通民众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这一代号“棱镜”的项目引来美国民众及世界多国的质疑与抗议,美国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更多消息显示美情报机构与其他国家情报机构合作,数十年来“常规性”监视其他国家,以期掌握“外交优势”和“经济优势”。“棱镜门”及不断披露的信息使得欧美盟友间信任度严重下滑,一向自认为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美国,正面临被拉下“神坛”的窘境。
四、埃及陷入新一轮政治动荡 穆兄会合法身份不复存在
6月30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执政一周年,穆尔西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发生暴力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7月1日,军方发出48小时最后通牒,要求双方解决危机。7月3日,军方以未能控制局面为由解除穆尔西职务,由最高宪法法院院长暂行总统职权,并宣布“未来路线图”进行政治过渡。8月14日,埃及警方对开罗和吉萨两处穆尔西支持者营地清场,并宣布全国进入一个月的紧急状态,在12个省实行宵禁。清场行动和其后在全国各地发生的冲突共造成近千人丧生。9月12日,过渡政府决定延长紧急状态两个月。10月9日,埃及取消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注册的非政府组织资格。埃及内阁12月25日决定将穆兄会及其分支机构定性为恐怖组织。
五、叙危机伊核问题出现转机 美国中东战略进入调整期
9月14日,美俄宣布就叙利亚化武问题达成框架协议,美国自8月21日大马士革郊区发生化武袭击事件后的动武威胁暂告段落。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于11月24日凌晨在日内瓦达成阶段性协议。协议为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铺开了道路,标志着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一直处于冰冻的美国和伊朗关系开始缓和。在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上,美国立场出现软化迹象,其中东战略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六、WTO达成全球贸易协定 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12月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在印尼巴厘岛闭幕,各方达成该组织成立以来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协定包含贸易便利化、农业、棉花、发展等四项议题共10份文件,内容涵盖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成员在粮食安全上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成员发展贸易等内容。协定将为正在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发展中成员将从中获益。多哈回合谈判是中国加入WTO后参加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国在谈判关键时期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解决最不发达成员关切、弥合各方分歧、推动协定达成,发挥了“促谈、促和、促成”的实质性作用。
七、日本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安倍公然拜鬼世界愤怒
1月25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在国际上,安倍政府在不同场合多次鼓吹“价值观外交”与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挑战战后国际秩序。12月26日,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在历史问题上挑衅亚洲邻国,令世界愤怒。过去一年安倍政府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损害中日关系与地区安全稳定,朝着“右倾化”的危险方向继续滑落,引起国际社会高度警惕。
八、美国政治体制运作失灵 政党纷争导致政府关门
由于在“奥巴马医改”实施上的分歧,美国国会两党未能在2014财年开始前就政府预算案达成一致,美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从10月1日起被迫关闭直至10月16日。美国会拖到10月16日最后大限到来前一刻才批准上调政府债务上限,令美国走到债务违约边缘。政府关门和债务上限危机交织,是美政坛政治极化加剧、社会结构性矛盾激化的表现。国会内、府院间的政治斗争,不仅使美政治体制运作陷于瘫痪,也将危害外溢于整个世界。
九、中美印航天领域有突破 人类探索太空再添亮点
9月12日,美国宇航局宣布,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无人太空探测器已飞出太阳系。这是迄今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11月5日,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升空。11月18日,美国航天局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成功发射。12月2日,中国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在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表面后首次亮相。这是中国首次在地球外实行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任务。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十、非洲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中非合作成为重要拉动因素
5月30日,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唐纳德•卡贝鲁卡宣布,非洲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是非洲国家整体上摆脱低收入国家群体的标志性事件,打破了“非洲经济悲观论”的预言,进一步彰显了非洲经济向上发展的潜力。国内灵活的政策、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国际经济对非洲的拉动,使非洲逐渐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非洲中产阶级逐渐崛起,市场扩大。中非合作成为拉动非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