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处理数据 ······
会员注册

热点信息

党的十八届…
党的十八届…
中心简介
《人民日报》…
2015年山东…
2016年事业…
党的十八大…
黄山天都香…
岗位竞聘答…
2016年半月…

信息搜索

(支持信息首拼字母)

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3期)

[加入时间:2014-03-03 11:24:40]
浏览:1714  [字号: 正常 ]
分享到:


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3期)


第2期
来源:仕程公务员网  作者:苏北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
    首先,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
    其实,这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沉淀,是长期城市倾斜政策的路径锁定,是单线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思维的必然结果。
    乡村与城市,本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自有其不同的运行路径和发展规律。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不是追求城乡一样,不是让乡村全然变成城市,而是要尊重不同的文明,顺应不同的规律,走出一条生态、生产与生活契合,自然、文化与历史和谐的城乡差别化互动型协调发展道路。从文明的演进看,我们不可以割断历史;从社会的变迁看,我们也不可能消灭乡村。
    令人警醒的是,正是两极化解读的错误认知,已经造成了一些地方将农村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农村城市化的实践误区。
    本来,中国的城市化跃进已经显露其种种弊端:政府强势主导,投资强力驱动,热衷跑马圈地,盲目贪大求洋,结果千城一面。如今,当乡村发展执意从这一城市建设模式中寻求灵感和摹本时,其种种弊端便肆意地向乡村污染、扩散。
    于是,我们看到,当初的“新农村建设”,在不少地方止于单一地改善村容村貌的新村庄建设,流行为涂脂抹粉的政绩展示;后来的“新型社区化”,有不少官员盲目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以大拆大建开路,撤村并居驱赶农民上楼,演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否摆脱路径依赖,充分尊重乡村文化特色,尊重村落布局特点,尊重发展阶段特性,激发那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栖居诗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城市本质的回归。乡村,让城市更向往。这是乡村魅力的解放。
    乡村的魅力在自然生态。人们在与乡土的厮守和融入中,感受着土地的博大与包容,体验着生活的质朴和厚重。上海作家王安忆有一篇纪念陕北作家路遥的文章,忘不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那是在人生的峰回路转之中,一枝永远可以湿润我们心灵的桃花。
    乡村的魅力在历史记忆。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建筑风格,镌刻着一圈圈生命的年轮,印载着一个个家族的谱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是我们生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立人的基石。
    乡村的魅力也在文化认同。礼失求诸野。“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乡土人情,村规民约,生活智慧,草根信仰,传递着乡土的道德规范和交往规则,馈赠给我们宝贵的价值资源和心理归依。
   “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让乡村更像乡村,让文明照耀文明,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焕发其独特、永恒的魅力。
    当然,文明的进步需要回望,也需要前瞻;需要汲取,也需要创造。
    市场经济的侵蚀,核心人群的外流,发展主义的泛滥,还有人口和资源日益严重的危机,村庄边缘化、空心化日益加剧的趋势,都给乡村文明的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记得住乡愁,不是一味地沉湎于牧歌式的怀旧和幻灭性的伤逝。“美丽乡村”建设的旨归,绝非去孤独地株守每一个空心化的村庄,也不是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从乡土文化中汲取传统营养,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现代元素,塑造崭新的村庄形态。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自然有村落民居的科学规划,也当有乡土文明的开发传承,还得从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切入,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可以是政策指引的政府领建,也可以是资本下乡的村企共建,但都应是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土传统尊重自然生态的自主性建设。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不是现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创造中的新乡村文明。


第3期
来源:公务员考试网


政务诚信 一马当先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特别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这就抓住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为,政府的行为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政务诚信建设必须一马当先,并且要抓实抓好。
    不可否认的是,政务诚信问题不是第一天出现,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问题不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公共权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关卡林立,服务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企业把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当成负担,不敢接触、不愿接触,但又不得不接触;
  三是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政策朝令夕改,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四是一些部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数据失真后,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批评监督,找理由搪塞,想办法诿过,千方百计辩解,甚至用虚假信息来误导社会公众。
  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全社会对诚信问题的焦虑。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务领域内的诚信建设,从落实“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修订法律法规,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下猛药、出重拳、治根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榜样,带来了新风。
  政务诚信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务必须诚信,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务系统内,人们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这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窗口期,需要治标治本一起抓,从根本上促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完善。
  政务公开透明是政务诚信的基石。公开透明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状态的一种要求,也是政务环境建设、加强权力监督的主攻方向。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群众支持。
  比如审批流程公开,随着各地政务大厅建设的推进,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串联审批、留痕监督等,已经成为政务审批中的一种常态化流程和机制。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减少了环节,节约了时间。同时办事群众或企业能够知晓审批事项的进展,对批准或不批准的理由能够充分了解,审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当然,目前的政务公开程度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监督的需要,离取信于民的宗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置隐形门槛、过度收费和公开领域还不够宽、情况还不够细等方面,这些都是下一步不断完善公开程序和内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规是政务诚信的保障。政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行政执法,全体政务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政务行为要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大减少用红头文件来管理政务活动的行为。
  审批活动中,是批还是不批都要有法律政策依据,那种靠“拍脑袋”审批,靠“走后门”入围的做法,是对政务诚信最大的戕害;执法活动中,是罚还是不罚,是罚多还是罚少,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公开的尺度,如果“打招呼”就能不罚款,或吃scsgk.com顿饭就能少罚款,那就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也破坏了公平的规则;监管活动中,是松还是紧,为什么松、为什么紧,如果不是在规则的框架下来掌握,而是凭监管者个人喜好,那么就容易造成松紧变形,出现人情监管等问题。
  因此法规和纪律是政务活动中带电的高压线。当前,公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政务活动的依法依规问题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全社会来监督。
  深化改革是政务诚信的关键。从过去出现的一些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不难看出,政府还是揽了不该揽的权力,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务失信的问题就容易发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过数次行政审批改革,权力开始逐渐被放到制度的“笼子”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清晰起来。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部门既要做好诚信榜样,又要搞好诚信管理,让群众对政府有信任感,对社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务诚信建设一马当先,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必然会迎来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


 


 

·上一篇:2014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1期)
·下一篇:申论、公文写作99%会用到的规范词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 对这篇文章的评论 请在下面框中写入您对这篇文章的评论内容
评论人姓名 内  容 时 间
  卓越备考学习中心,为实现您的理想尽职尽责,助您一臂之力!

站内查询

中心介绍  | 招考信息  | 共享资料  | 历年试题  | VIP资料  | 健康养生  | 政策文件  | 应考常识  | 收藏天地  | 激励警言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客户中心
  网站准营备案序号:鲁ICP备11021603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辩率IE5.0以上版本浏览 © 2010-2014 版权所有:卓越备考学习中心  
http://www.zybkzx.com http://www.zybk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