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第23-24期)
来源:《半月谈》杂志社、半月谈教育
2014年1月9日
第23期
七年,时不我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方位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尤为引人瞩目的是,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就意味着我们把改革蓝图变成改革现实,兑现改革到位的庄重承诺,只有短短七年时间。
改革,时不我待。
从全会决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的总体部署囊括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这无疑是一次全面的改革方案、一次深刻的改革谋划。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可谓是人人在其中,行行在其中,方方面面在其中,上上下下在其中,决定所勾勒出的中国改革蓝图和愿景,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感召力。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人人参与。涉险滩、啃硬骨、趟深水,是新一轮改革的现实所在、难度所在,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不为险滩所挡、硬骨所阻、深水所围,勇往直前,乘风破浪。在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执行改革决定上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状态和砥砺作为。
事实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进程中,只有人人成为改革的促进者和推动者,人人参与到伟大变革中,才能集聚起足够的力量推动改革朝着既定的方向迈进。新阶段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所有的个体、所有的群体、所有的阶层都在其中,改革所带来的不都是利益上的增量,甚至在一些领域、一些行业、一些群体中会发生利益上的调整。
不过,只要改革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生长,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增强,有利于复杂矛盾的化解,民智和民力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序谋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涉及方方面面,决定规划了改革的重大原则、方向、目标,而事实上,每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每一个改革的具体方面,都需要更清晰的线路图和时间表,这既涉及部门层面又涉及地方层面,因此三中全会之后最为突出的任务就是要上下结合、条块结合、难易结合,有序落实决定中所提出的所有改革事项。
在当前阶段,需要拿出顶层设计的,中央有关部门责无旁贷,该立即拿出改革具体方案的,则要限时拿出可操作的办法;该通过调查研究来形成方案的,就必需迅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该拿出分步走方案的,则必需统筹协调好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在这个过程中统筹协作非常重要。
当然,我们还需警惕在没有调查清楚、方案没有论证清楚、配套事项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匆忙上马,把改革“煮成夹生饭”。关乎改革,该快的一定要快,因为时间不等人,该稳的一定要稳,因为质量是关键。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强调所有改革都齐步走,而是要根据轻重缓急、节奏时序来有主有次地推进。中央鲜明提出,对那些重要领域和关键性环节上的改革到2020年必须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用时间来倒逼改革的重要举措。
显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等都是比较紧迫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本身也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迅速推进。
改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规则调整,而是涉及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的深度理顺,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修改相关法律、调整相关体制、完善相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被写进了社会事业改革中,这个目标的背后既涉及税收法规的修订问题,也涉及分配体制的改革问题,因此有的放矢地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事关改革进程。
七年,时不我待,重在勇于探索。改革是一个调整利益、化解矛盾、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改革往往要从打破利益格局、迎着尖锐矛盾开始,因此改革始终伴生着阵痛。
可以肯定地说,新一轮改革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或scsgk.com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意料之中的,有些问题是意料之外的。有些领域的改革没有标本可参考,没有样本可借鉴,这就需要大胆的探索精神和可贵的探路勇气。
中央特别强调,改革要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基层试点的关系。这就是说,一些改革必须鼓励先行先试,在点上试验后再进行顶层设计。所以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对推动改革十分重要。
比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敏感,弄不好就会走向偏差,因此有关部门要紧跟基层试点,总结新鲜经验来指导面上的改革。我们必须更加鼓励探索、试点和创新,为新一轮改革多修路、少设障。
七年的目标,改革在与时间赛跑,而决定赛跑成败的是全体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了美好的未来,全体中国人的正能量都集聚在改革的发令枪下,让我们一起再出发!
第24期
用制度管住接待不正之风
从“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治理“舌尖上的浪费”到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一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令群众深恶痛绝的公务接待浪费现象大为改观,为民、务实、清廉之风劲吹,其治理之功、除弊之效,人所共见。
最难治理的歪风被有效遏制,其中可总结的经验很多,但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是:建章立制,强化执行。
回首一年来的整治工作,密集出台的各项规定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拉开了新一轮作风建设的序幕。
此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公务接待浪费和“四风”顽疾开出药方。
这些规章条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问题出发,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强。比如近期公布的“新版”《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与2006年的“旧版”相比,内容有大范围、大幅度修改和增加,其中,15条为全新内容,7条进行了大幅修改;各项要求和标准更加细化。新规定共提出38项禁令,包括11项“禁止”事项和27项“不得”要求。
文不在多,贵在实。这些规定没有原则宣告和空话,内容非常实在,让人有可以遵从的具体标准,执行时也就更好把握。
法不在严,贵在执行。再好的规章制度没有执行也无济于事。在这一点上,中央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
“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一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垂范,以身作则,在公务活动中吃工作餐、不清场封路、不组织迎送活动等,展现了亲民为民、节俭务实的优良作风,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出了表率。如今各级领导干部出行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渐成风气。
没有问责,不设高压线,再好的制度和标准也难奏效。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对违反规定人员的问责力度。中纪委监察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10月底,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共计17380件,共处理19896人, 4675人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严格的问责,让制度刚性并有力量,对敬畏制度、遵从制度产生了有效引导作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为公务接待改革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是长期积累的陋习,一朝廓清并非易事。一年来,顶风而为者有之,转入地下者有之。一些地方和单位搞变通,将内部食堂装修成豪华接待场所,在偏僻之处建立隐蔽的会所,继续套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路径,有的甚至仍抱着治理一阵风、风头一过卷土重来的幻想。由此看来,杜绝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常抓不懈。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规范被接待对象的“话语权”。一些地方官员相信“接待就是硬道理”,说到底,是因为一些被接待对象在分配资源等方面拥有太多的“话语权”。只有真正按照中央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对公务接待不正之风才能釜底抽薪,治标更治本。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管住公务接待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越具体明确,越严格精细,公款随意支配的空间就越小。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严”:严格控制支出预算、严格限定接待对象、严格设定接待标准、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实现合理接待。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需进一步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接待是治理接待腐败的良方。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公务接待支出都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新出台的接待规定,要求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按年度组织公开本级国内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这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各地必须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彻底铲除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监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让违规者无处逃遁。
此外,还要着力深化公务接待管理体制改革、接待服务社会化改革、机关内部接待场所转制改革、机关所属接待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等改革举措,全面铲除滋生公务接待不正之风的土壤。
治理公务接待不正之风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建立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并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力促公务接待更透明、更规范,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