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谓“秒杀”?
|
[加入时间:2011-01-01 10:49:54] |
|
|
|
何谓“秒杀”?
秒杀(SecKill),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秒杀是电脑游戏中的名词。指在玩家PK或者是和怪物打斗时,对方过于强大,在玩家没有还手和逃跑余地的情况下,就被杀死,一般指用法力攻击。俗称“秒杀”。“秒杀”也指网络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让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网上抢购的一种销售方式。由于商品价格低廉,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有时只用一秒钟。在篮球比赛和股票运作中也会用到“秒杀”这个词。 “秒杀”这个词也已经用到公务员考试笔试之中。大家都知道,公考行测试题具有题量大、涉及面广和难度较大的特点。一场考试140道题,135分钟,一道题多者60秒,少者24秒,时间之紧可见一斑。鉴于此,有的培训机构推出了“秒杀”秘籍,其宣传给考生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秒杀”秘籍在手,就可以毫不费力、轻松过关,因而不惜重金以求之。这样的考生真有点像21世纪的“崂山道士”了。 对于“秒杀”秘籍应当有正确的分析。一方面,它引导考生追求最快、最准的解题方法,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考生的素质,这是可取的。但是,把“秒杀”秘籍说得神乎其神,似乎有了这根救命稻草,就能不费气力,混进公务员队伍,这就有违于招录公务员的初衷了。此外,有些方法是和一定的条件、环境联系着的,如果命题转换了方式或角度,那些诀窍就派不上用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宝押在“秒杀”秘籍上,是很危险的。 实际上,公考命题组并不排斥考生使用最简捷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恰恰相反,专家们是鼓励考生深入钻研,悟出快速解题方法的。例如,北京市的行测试卷中有这样的例题: 84.78元、59.50元、121.61元、12.43元以及66.50元的总和是: A. 343.73 B. 343.83 C. 344.73 D. 344.82 解答:正确答案为D。实际上你只要把最后一位小数加一下,就会发现和的最后一位数是2,只有D符合要求。就是说你应当动脑筋想出解题的捷径。 这里的“捷径”就是尾数法。 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字推理题: 0,2,10,30,( )。A.68 B.69 C.71 D.73 【答案与解析】A 对各项作解析:0=0×1,2=1×2,10=2×5,30=3×10,左侧的因数依次是0,1,2,3,呈现出了规律,下一个因数应当是4;右侧的因数组成的数列1,2,5,10,后项减前项,所得的差是1,3,5,是奇数列,下一个数(x-10)应当是7,x =17,则所求的项是4×17=68,故选A。快捷方法,因空缺项有因数4,故选唯一的偶数,也就是说到得知“下一个因数应当是4”这里即可得解。 再比如2005年国家B类考题第44题: 小红把平时节省下来的5分硬币先围成一个正三角形,恰好全都用完,后来又围成一个正方形,也正好用完。如果正方形的每条边比三角形的每条边少用5枚硬币,则小红所有5分硬币的总价值为( )。 A.1元 B.2元 C.3元 D.4元 这道题可以假设总硬币数为x,通过一系列分析,最终利用方程求解。 然而,如果发现这样的事实——既然小红能够将硬币摆成正三角形,那么他手中的硬币数就应该是3的倍数。这里只有3块钱能做到这点。故选C。 讲到这里,大家也就应该明白了:投机取巧,押宝在“秒杀”秘籍上,绝不可取!然而,在全面复习、把握实质的基础上,进而追求快速制敌之法,应予鼓励!感兴趣的考生加入会员后,就可查阅下载《行测数学秒杀实战方法》(2010年最新升级版)一书。
|
|
|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习近平语录精选集锦 |
|
|